一记载寥寥却又影响巨大的艺术奇人
关于徐三庚(1826—1890)之生平,史料所记寥寥。《上虞县志》中有一则,仅寥寥数语:
徐三庚…… 乃大勤乡西山村之人。以 “徐” 字之切音,将其室名命为 “似鱼”。生于贫苦农家,稍年长便外出谋求生计,曾于一道观中充任差役并做杂务。观中道士精于书法篆刻,得其传授,遂入此道……
图片
《光绪上虞县志校续》卷十五《方伎》亦有简略记述:
徐三庚,字辛穀,世代居住于南乡象山。曾绘制《象田贻穀图》以明其志。擅长篆隶,尤为精通摹刻金石文字,但凡书画家之图章,多出自其手,声名惊动公卿。先后为徐学使树铭、杨抚军昌濬、连将军成之幕宾。别号金罍道人。有《似鱼室印谱》流传于世。(据《采访册》)
由此可知,徐三庚出身贫苦之家,迫于生计,“稍长即外出谋求生计”。彼时年岁尚幼,尚无诸多谋生之手段,只能于道观中以打杂度日,却也由此获福 —— 观中道士传授其书法篆刻之艺,此乃徐三庚一生中赖以谋生的主要手段。徐氏所寄身的道观已难以稽考,其在观中的具体时长亦不可知晓。其后徐氏屡屡以 “道人”“道士” 自称,想必与此段经历相关。
《校续》言徐氏 “先后为徐学使树铭、杨抚军昌濬、连将军成幕宾”,此关于徐氏曾为幕宾的记载,于文献中唯此一见,然而徐氏何时、因何入幕,皆语焉不详。按徐树铭(?—1900)于同治六年(1867)至同治末年督学浙江,杨昌濬(1825—1897)于同治九年至光绪三年(1877)任浙江巡抚,连成(?—1882)于同治五年至十二年任杭州将军。徐氏若为幕宾,其在幕之时当不出此年限。查阅徐氏印谱,有 “程良骥印” 白文印,印款为 “庚午长夏于抚院署斋记”。“庚午” 系同治九年,“抚院署斋” 即浙江巡抚杨昌濬的官署,此可证徐氏曾为杨抚军之座上宾。
图片
此外,印谱中尚有为杨昌濬所刻 “杨昌濬印”(朱文)、“石泉翰墨”(白文),为徐树铭所刻 “徐树铭印”(白文),可惜皆无印款,无法借此进一步探究徐氏与受印人的交游情形。徐三庚不以诗文闻名于世,亦不通晓兵农、钱谷等政事,故而其入幕所凭借的,便只能是 “声名惊动公卿” 的书法篆刻之技艺了(徐、杨皆钟爱金石书画)。晚清之文人,众多皆有入幕之经历,凭借幕府之平台,或广结友朋,或借此谋生,甚至得幕主之保举而步入仕途。但徐氏之入幕,情形相对较为简单,徐氏未曾有科举之经历,而卖字鬻印乃其职业,故于他而言,所期望的便是能借入幕而改善生活。其篆书经典《出师表全册》飘逸悠舒,姿态妩媚,线条粗细对比强烈,且收笔多露锋,变化多端,成为有清一代篆书经典。
图片
徐三庚的生平史料虽少(亦无诗文集),但他有印谱行世,其印款中往往记有创作时间及地点,据此可了解其一生行踪的大致情况:
咸丰三年中秋,渭长之不舍(“蓝叔诗画”)。四年秋,虎林(“心在山林”)。五年至七年,不详。八年七月,春申浦(“嘉兴徐荣宙近泉”、“字光甫行九”对章)。十年春,吴趋(“石董狐”)。十一年十月,浦沪(“海角畸人”)。
同治元年,不详。二年七月,春申浦(“四馀读书室”);十一月,春申浦(“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”)。三年,不详。四年二月,甬上(“吴江叶镛印信”);春暮,句余(“不足为外人道”);六月,春申浦(“蒪鲈秋思”);九秋,归自沪(“李唐启事”);十一月,虎林(“丽卿”)。五年春,道出句余(“傅尔锳印”);四月,自富春归(“新安西严”);六月,盐官(“日爱评书兼读画”);八月,虎林(“劫灰馀物”)。六年长至,句余(“曾经沧海”);六月,盐官(“常欠读书债”);九月,西泠(“上虞周泰”)。七年二月,假榻任阜长寓斋(“孟莲父”)。八年,不详。九年四月,虎林(“费以群印”);长夏,抚院署斋(“程良骥印”)。十年,不详。十一年五月,沪垒(“头陀再世将军后身”);荷花诞,沪(“以群临本”);中秋,道经香港(“弢园藏”);八月,五羊城(“桐溪范庆云印”)。十二年九月,郡城(“挹林、乐琴”隶书六言联款)。十三年至日,甬上(“徐三庚印”“上于父”对章)。
图片
光绪元年七夕,甬江寓楼(“臣陈炳文”“绰园”对章);嘉平月,春申浦(“臣钟毓印”“雪塍”对章)。二年,不详。三年浴佛日,云津(“黄建笎印”“花农”对章);夏五,都门(“杨文莹印”);九月,云津(《临天发神谶碑》篆书四屏款)。四年午月,鄂垣(“长州谢榛日利”);七月,鄂渚(“褎海”);八月,客鄂垣将归(“槱湄”)。五年乍秋,沪上(“直榦、清风”隶书八言联款)。六年重九,春申浦(“十字、千年”隶书八言联款)。七年七月,春申浦(“庚辰翰林”);冬至,沪上(“孝通父”);葭月,客沪上,将之里门(“秀水蒲华作英”)。八年冬,颐塘(“震泽徐氏藜光阁所藏书画”)。九年四月,春申浦(“臣郭传璞”“怡士”对章)。十年,不详。十一年四月,买棹皖江,道经虎林,遇……于吴山(“下官卖字自给”)。十二年团圞节,春申浦(“应变、远心”篆书八言联款)。十三年乍秋,春申浦(《出师表》篆书册跋)。十四年至十六年,不详。
以上乃是徐氏印章边款(亦有书作题款)中所记载的生平踪迹,然而徐氏的行踪,定然不止于此。通过逐年梳理罗列,可知:
图片
1、徐氏外出鬻艺最迟始于咸丰三年(28 岁),其离开道观至此时段的行踪,尚需新史料予以补充。
2、徐氏先后曾涉足萧山(渭长之不舍)、杭州(虎林、西泠、抚院署斋、吴山)、富阳(富春)、海宁(盐官)、香港、广州(五羊城)、天津(云津)、北京(都门)、武昌(鄂垣)、安徽(皖江)等地。其中在上海停留时间最为长久,尤其是晚年,基本于沪度过。上海作为晚清经济最为昌盛的商埠,富绅汇聚,画家纷至沓来,对于一生以鬻艺为业的徐三庚而言,实乃理想的谋生之所。晚清的艺术家,大多于上海与北京两地获取发展(如赵之谦的艺术成就,便是在京师奠定的基础)。相对而言,在上海,主要与商人往来;而京师之圈子,则须与官场交道,且亦需具备一定的学术底蕴。徐三庚既无功名,又不致力于学问,故而沪上的氛围相较京师更契合于他。
3、其次前往较多的是杭州。杭州距离家乡较近,又是省城,经济亦颇为繁荣。《校续》称徐氏曾为幕宾,查核印款中所记徐氏同治五年至光绪三年的行踪,却发觉仅有同治五、六、九年到过杭城(同治八、十年与光绪二年的行踪未明),并且同治五、六两年在杭城的时间想必不长。此种情形,或许是徐氏在幕的时长甚短;又或是徐氏仅曾为其座上宾,却因口耳相传之误,被载入《采访册》。
图片
4、徐氏青、中年阶段的行踪飘忽不定(晚年较为平稳),常常是一年辗转多地,如同治四年、五年、六年、十一年。此种状况,一方面大概是应鬻艺之需求;另一方面,也可能因其曾寄身道观,而受了道士云游习性的影响。
5、徐氏鲜少回归上虞,时常于各地游历寓居,但大多在上海及浙江东北部经济、文化昌盛之区域活动。除此以外,亦曾前往苏州与安徽,南下(香港、广州)、北上(天津、北京)各有一次。
张鸣珂(1829—1908,字公束),乃浙江嘉兴人士,痴迷书画,擅长诗词骈文,著有《寒松阁谈艺琐录》《寒松阁诗》等。光绪丙子年(1876),张鸣珂秋试未中,捐纳粟米成为县令,于是被分发至江西,与赵之谦曾在江西通志局一同共事。江西巡抚刘坤一称其与赵之谦、董沛为江西“三贤会”。
(致敬张小庄先生研究汇总!待续)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我们将《徐三庚出师表全册》精确复制,作为极其重要的“法帖3.0”藏本以飨书友!请注意,“法帖3.0”出品是原汁原味、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,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!
欲购专业级《徐三庚出师表全册》超清复制件的书友,可点击下面商品卡,品鉴与激赏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